《讀懂貴陽》推出第六十期:
春節都成聯合國假日了
貴陽“老鄉”朱啟鈐必須擁有姓名!
走進貴陽,讀懂貴陽。
最近“春節”申遺成功,正式讓“年味”走向世界,這波“文化輸出”讓不少國人都直呼驕傲,尤其是貴陽人。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春節”的命名者可是貴陽“老鄉”朱啟鈐,而“春節”也即將在今年迎來111歲的生日。
朱啟鈐像
你可能要問,“春節”作為我國傳統節日,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怎么可能才只有一百多年的歷史?
其實,“春節”在古代的官方名字叫“元旦”,俗稱“過年”。而歷史上的“元旦”也有多個不同的日子,如農歷的十月初一、十一月初一、十二月初一等。其中,霸占“元旦”這一名號最久的,當屬農歷正月初一,一直從漢武帝起到中國帝制結束,歷經兩千多年的歷史。于是正月初一“過年”這一習俗就這樣被傳承下來,成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節日之一。
但現代意義上的“春節”這一概念出現得很晚,到民國初年才出現。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宣布廢除舊歷改用陽歷(即公歷),又規定陽歷1月1日為“元旦”,也就是從此廢除農歷新年。之后,袁世凱奪權也依然沿用了這一規定。
但……奈何民間并不買賬,仍然要過傳統元旦節,也就是農歷正月初一。于是,當時的中國就出現了兩個“元旦”的亂象。時任中華民國內務總長的朱啟鈐為了解決這一亂象,也為了順應民意,向大總統袁世凱提出了一個關于四時節假的報告,其中強調了應尊重民俗與社會習慣,不該猛然廢除農歷新年,建議將陰歷元旦定為“春節”。
朱啟鈐《定四季節假呈》書頁
可能袁世凱也意識到了“數千年習俗不是一朝可以改易的”道理,迫于民間壓力,最終批準了這個提議,規定農歷正月初一為“春節”,并同意在春節期間例行放假。于是從1914年起,“春節”第一次作為節日的名稱出現在歷史上,并被官方正式確定下來,成為了農歷新年的新名字。
可以說,朱啟鈐這一舉措避免了傳統“春節”在歷史上的消失,對我國春節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也才有了今天華人將象征著闔家團圓、辭舊迎新的“春節”文化帶向全球,受到全球約五分之一的人口的追捧。
2023年12月,第78屆聯合國大會還通過了將中國春節確定為“聯合國假日”的決議,春節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地球節”。
當然,春節不論是申遺成功還是成為“聯合國假日”,更重要的是讓一家人相聚在一起吃上一頓熱熱鬧鬧的團圓飯,品著家鄉味再一同看看家鄉的新變化。
春節將至,親愛的貴陽老鄉,歡迎回家!
文字:李奕璇
AI數字人主播:馬錚
設計/剪輯:林虎 曾玉璇
部分視頻素材來源于央視新聞
編輯:宋德政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