擾繞村位于花溪區高坡鄉,是一個少數民族村寨。
風景如畫的擾繞村。
“擾繞”在不同語境里有不同的表達。在布依語里,“擾繞”即“盤拿”,“盤”意為村寨,“拿”意為衙門,“盤拿”就是衙門所在的村寨;在苗語里,“擾繞”指“濕滑的青苔地”,是一片水域長期浸潤形成的臺地;在屯堡文化觀點中,根據國家治理歷史,結合當地營盤遺址,將“擾繞”釋義為“攘擾”,即協助國家攘除地方紛擾煩亂的寨子。后來,因為“攘擾”二字復雜難寫,簡化為“擾繞”,這也是最為貼近村名由來的解釋。
擾繞村的美,隨處可見,與眾不同。
擾繞天象奇幻多端,既有海拔1582米的擾繞大坡,雨天山戴帽,云霧繚繞,也有海拔1200米的紅巖峽谷,晴天云攔腰,山嵐蒸騰,雨天薄霧如紗,草木如洗。
擾繞地貌多姿多彩,有臺地梯田、峽谷深澗、溶洞群落。擾繞梯田尤為美麗,數百畝的梯田視野開闊,線條流暢,色彩斑斕,接天連云。擾繞村連片的梯田里,紅米是其中的“重頭戲”。春夏秋三季,紅米種植形成的稻海景觀,是擾繞景區的一大亮點。
紅巖峽谷是擾繞村的另一大絕美風光。紅巖峽谷,其名得自于峽谷中出產的紅色巖石。這里的紅色巖石,經過億萬年的風雨洗禮,形成色彩斑斕的地貌,是一處自然景觀的寶庫。紅巖峽谷谷峰相對高差約450米,河谷長度約9公里,基本上是東西走向。谷底有一條小河,即使在冬季枯水季節也從不斷流,河水清澈見底,河中有許多小魚、螺螄,還有少量娃娃魚。峽谷中有兩個潭,位于上游方向的叫小龍潭,下游一端的叫大龍潭,面積要大些。據說大龍潭的水很深,還從沒有人到過它的底部。紅巖峽谷有大面積的紅楓林,每年12月中旬,楓葉紅透迷人。由于品種或受光面的不同,楓葉顏色上有些差異,深深淺淺的紅黃色彩,與高山臺地上的景象形成鮮明的對比,看上去就像一幅色彩豐富的油畫,令人嘆為觀止。
除了廣袤梯田和紅巖峽谷,擾繞村還有明清時期遺留的營盤古堡,多處營盤保存完好。古營盤早年用于屯兵和躲避山匪,現在作為歷史遺跡觀賞。擾繞村古營盤遺跡有兩個石門,一側刻有矢忠,一側刻有永靖,石門至今依舊保存完好。營盤內隨處可見石階,用石頭壘砌的營盤墻體被綠苔包裹,墻體中的瞭望口還保留著,依舊可觀望外面的情況。
作為高坡鄉唯一的布依族村寨,擾繞村人熱情好客有史可查。聽村里老人講,若遇正月,客人乍到,鄰家就會主動上門宴請,家族人多,常出現排隊或爭相宴請的情形,若客人日程緊張,則客人在哪家,其余各家將酒、菜肴用碗盤端至,令整個餐桌的美味佳肴堆積如小山,宴席上以豬肉臘味為主。即便素不相識的人,或投宿或問路,到寨上任何一家,都會受到熱情款待。
擾繞村的待客習俗延續至今,每有貴客登門,他們都要到寨門迎候,唱起迎賓歌,敬迎賓酒,表示熱烈的歡迎。在這個地道的布依族村寨,賓客可以品嘗到當地美食紅米飯、糯米酒、酸菜豆湯、血豆腐,這些地道民菜,口味絕佳,十分誘人。
據擾繞村村委委員羅世海介紹,大約清同治年間,擾繞寨布依族羅銀氏家族羅虎明、羅裴然兄弟二人,分別前后應試朝廷文武科舉,通過院試、鄉試層層選拔,成為文武舉人,成為村史上的佳話,至今村里還保留著當年的官道和其練武的石頭。
坐擁擾繞梯田、布依村寨、紅巖峽谷、溶洞、營盤古堡、五彩池、古井等景觀景點,集農耕文化、布依族傳統文化、軍事文化于一體,擁有梯田景觀、峽谷風光、民族風情,擾繞村正在通過大力提升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服務,吸引更多游客前來,在擾繞遠離塵囂、流連忘返。
貴陽日報融媒體記者 李春明 文/圖
編輯:程晨
統籌:胡家歡
編審:王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