爽爽貴陽,文化筑城。貴陽市啟動編撰的《貴陽歷史文化叢書》,在貴陽貴安“萬”“千”“百”“十”的時空維度里,深挖紅色文化、陽明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群眾文化“五個文化”,推介“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購、爽游”的“爽爽貴陽”。
12月23日,《貴陽歷史文化叢書》分享會在筑舉行。作為貴陽市重大出版工程,《叢書》是“悅”見貴陽、觸摸文脈,涵養“爽爽貴陽”城市形象的一部大書。首批出版《貴陽史話》《甲秀昌明》《山海滄桑》《考古黔中》四書,省內外知名作家學者在分享會上一一作解讀推介,共同宣傳文化貴陽貴安建設成就,講好貴陽貴安文化故事。
貴陽的建制沿革外延和歷史文化內涵,蘊含在“萬”“千”“百”“十”間:約在四萬年前,貴陽貴安有了最早的遠古人類活動足跡,先民們在招果洞建造“洞穴家園”,打磨的石器被考古學界譽為解開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技術革命之謎的“一把鑰匙”;貴陽的建制沿革,上可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先秦時期,春秋屬牂牁國、戰國屬夜郎國,自此逐步融入漢文化版圖;貴陽建城,有史可查始于元代,迄今七百余年;六百年前,水東土司女杰劉淑貞“卷裙走馬四千里”覲見朱元璋,化解西南邊陲戰亂危機,水西土司奢香夫人開“龍場九驛”,以此推動民族文化融合;五百年前王陽明“龍場悟道”,陽明心學成就了中國思想史的裂變,塑造了貴陽城市精神的文化內核;近百年來,黔中英杰“愿將滿腔熱血,換來幸福人間”,為貴陽留下紅色文化基因;八十多年前的一九四一年,貴陽撤縣設市,自此乃有貴陽市;六十年前“好人好馬上三線”,幸福了我們當下的生活……
一、“史前貴陽貴安”:助力推動“貴州”成為“貴州史”
從地質學的角度,腳下的這塊黔中大地當以“億”年為時間單位。從元古代的“武陵旋回”到新生代的“喜馬拉雅旋回”,上古貴州以陸地的形態露出,共經歷了21次地殼運動:垂直方向共18次,時升時降,稱為“造陸運動”;水平方向3次,時拉時擠,叫做“造山運動”。
具體到貴陽大地,《山海滄桑》一書從記錄地球歷史的“書頁”——地層巖石入手:貴陽最古老的巖石,形成于距今約8億年前。在約8億年的地質歷史長河中,貴陽共經歷了6次海陸變遷,巖石詳細地記錄了山海轉換信息,以及古生物的生存演化密碼。一組組數據還原了貴陽版的“滄海桑田”:8億年前的貴陽,不僅是一片大海,而且火山爆發頻繁。數億年前,貴陽有海洋,也有成群的魚蝦、珊瑚、海百合等古生物,還有陽光沙灘、高大茂盛的古植物;距今約2億年時,整個貴陽抬升成陸地,貴陽從此就告別了海洋。
距今約3750萬年前,今天貴州高原的面貌基本形成。其中,“喀斯特地貌”分布面積廣大,黔地因而有“喀斯特王國”之稱。自然地貌與文明特質之間,有著內在的緊密聯系,正如生態學家奧爾多·利奧波德在《沙鄉年鑒》中所言:“原始人的文化常常是以自然環境為基礎的;在文明的民族中,文化的基礎已幾經遷移,但無論怎樣,其文化卻依然保留著部分自然的根基。”所以平原與農耕文明、海洋與工業文明有著天然的孿生關系。貴州貴陽地處“山國”,“舊說天下山,半在黔中青”“天下之山,萃于云貴;連亙萬里,際天無極”,其文明的孕育、演化與發展,必然帶有鮮明的山地文明特質。
貴州喀斯特地貌高度發育的結果,便是“跬步皆山,無山不洞”。天然的洞穴,為穴居年代的古人類提供了棲身之所。在考古學家眼里,“無山不洞”的貴州有著極為豐富的史前文明,貴陽也不例外。迄今為止,貴州已發現的史前洞穴遺址有500余處,其中能確認屬舊石器時代的遺址或地點約100處。貴州先民走出洞穴后,在臨河、臨江的階地上、曠野上,也都發現了新時期時代的遺址。簡言之:約600萬年前,人猿站立起來,邁步行走;150萬年前,真正的直立人在貴州大地上行走,約4萬多年前,貴陽貴安出現了遠古人類的足跡。
《考古黔中》一書開篇,即還原了考古工作者破解貴陽貴安招果洞遺址這部四萬年“地書”的場景:按照考古工作規程,考古隊員們將招果洞遺址的堆積從上到下進行編號,一直編到了第25層。這層層疊疊的地層,從遠處看,像極了歷史的“書頁”,那些地層中出土的石器、骨角器、動物化石就好比是“書頁”中的“文字”,那是只有考古人才能識讀的“文字”,記錄了在那個洪荒的年代里,一群又一群人來到這里,又離開這里,循環往復,生生不息。記錄了他們一次次帶著獵物滿載而歸,圍火而坐,琢石成器,磨骨成錐。隨著最后一批洞穴居民的搬離,這里終于沉寂了下來,匯總成了厚達8米、記載了4萬多年人類歷史的招果“地書”。
就這樣,貴陽貴安的先民們點起火把,“篳路襤褸,以啟山林”,開啟了史前文明、山地文明的征程。但在遠古人類走出山林洞穴、走向河谷平原的“農耕文明”途中,作為全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支撐的省級區域,不沿大海、不沿長江、不沿邊疆,使得黔地在重平原的傳統農耕文明時代位置不顯。“山國”貴州漸漸淪為“三野之地”:一“野”乃“朝野”之“野”,黔中遠離國家政治中心;二“野”乃“文野”之“野”,黔中遠離華夏文化中心;三“野”乃“荒野”之“野”,黔中遠離帝國經濟中心。具體的表現在歷史文獻上的“貴州”大幅留白且面目模糊上,明清以前尤其如此。
紙上沒有的歷史,有可能在土里。從20世紀50年代,貴州考古工作者就已經通過考古發掘出土的文物,將貴陽貴安的歷史上溯至漢晉時期。尤其是2012年以來,貴州考古工作者在今天的貴陽貴安開啟了新一輪的考古發掘,并取得重要發現,貴安新區牛坡洞遺址、招果洞遺址、大松山墓地分別入選2016年度、2020年度和2022年度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十年磨一劍,貴州考古工作者用了差不多10年,拉通了貴陽貴安距今4萬年以來的人類活動歷史,使貴陽貴安成為全省自舊石器時代晚期以來文化序列連續的唯一地區。通過對遺址歷史信息的全方位提取,對一件件考古出土的骨角器、陶器、瓷器、金銀器的深入分析,貴陽貴安4萬年以來清晰的歷史脈絡和鮮活的歷史場景逐漸呈現于世人面前,通過實物遺存構建起來的文物歷史極大地延伸了貴陽貴安的歷史軸線……
地質學和考古學視野里的史前貴陽貴安,為推動“貴州”成為“貴州史”,提供了角度和助力。
二、“省會貴陽”:支撐“荷葉形”貴州的一根立柱
西入云南、南下兩廣、東出華中、北上蜀中,貴州自古為戰略要地。戰國楚頃襄王派莊蹻經云貴夾擊強秦、秦代修建五尺道、漢武帝派唐蒙通夜郎、唐宋設置羈縻州,無不看重黔地軍事、地緣價值。
貴州建省,“雖遲但到”。明永樂十一年(1413),四川、云南、湖廣三行省相鄰的“邊角”,如拼圖般整合而成第三個行省——貴州。省域主要包括東面的新開八府、西面的貴州宣慰司及安順等三個州,驛道一線相通,狀如一個“啞鈴”;清雍正年間,今遵義市原屬四川,黔南州荔波、羅甸,黔西南州冊亨、貞豐、望謨諸縣原屬廣西,都在雍正年間“割入黔疆”,方全今貴州之省域。此時的貴州地圖,狀如一片“荷葉”。
貴州建省以來,貴陽即為省會所在。貴陽地處黔中腹地,倘若于此地立一根支柱,便可將“荷葉形”的全省撐起起來。“先有貴州城,后有貴州省。”宋代,宋太祖趙匡胤賜名“貴州”,貴州專指貴陽一地。元代“改貴州為順元”,建“順元城”,貴陽的城市雛形自此初現。貴州建省,貴州省名因“貴州”得名。將省會原來的名稱作為省名,貴陽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是僅有的一例。
起初,貴陽的意義偏重于軍事。歷史上,貴陽立,則黔省可為、西南可圖。明清播州之亂、奢安之亂、咸同之亂震動西南,皆以貴陽城不失而得以平定。貴陽的軍事地緣價值,清人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有點睛之語:“貴陽猶人之胸腹也,東西諸府猶人之兩臂然。”歷朝以貴陽為中心,開拓五條主干驛道:一條由貴陽到云南;一條由貴陽至湖廣;一條由貴陽到重慶;一條由貴陽經都勻到云南;一條由四川敘水經貴州畢節到云南。
《貴陽史話》一書,也從地理“通道”的角度,解讀貴陽之于貴州乃至全國的意義:貴陽居于云貴高原的盆地中央,有“滇黔的鎖鑰,蜀粵的屏障”之稱。明代,驛道暢通為開發貴陽提供重要條件,奢香夫人開辟龍場九驛,增進了各民族間的交流,“明代的貴陽,已成為全省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具體表現在:明代的貴陽城已成為“萬家之邑”,人口增多,城市規模不斷擴大,兩次建城基本確立了貴陽城的格局,老貴陽流傳的“九門四閣”也是在此時形成了歷史記憶;明清實施“移民實邊”政策,政策的推行,讓貴陽成為一個“五方雜處”的地方;清代完成的改土歸流,進而貴陽作為東進西出、溝通南北的“萬馬歸槽之地”,逐漸成為西南地區重要的商貿集散地和軍事要地。
清末民國年間,貴陽城的“商貿集散地”的意義更加凸顯。此時西風東漸,工業文明漸起,交通便捷、商貿互通、開放包容成為應有之意。以貴陽為中心的古老驛道,逐漸發展成干線公路。張肖梅在出版于民國年間的《貴州經濟》一書中說:“貴陽不特位居全省之中央,今且為公路輻輳之交。”
工商業在貴陽城興起的同時,對城市發展造成阻礙的城垣被拆掉,城區在擴大,街道在拓展延伸。道路交通以貴陽城以市中心為核心,呈放射形分別,各類功能區域圍繞著道路展開,貴陽城的布局由農耕時代的“井字形”逐漸轉變為“扇形”。1949年,貴陽是大西南戰役中第一個解放的省會城市,此后貴陽城以“扇形”的布局快速擴展,而今更是早已跳出山地盆地的地形局限,突破“扇形”布局,朝著多中心模式的“板塊狀”發展。
貴州本是四川、云南、湖廣三行省相鄰的“邊角”如拼圖般整合而來。歷史的原因,黔西南、黔北、黔東分別受滇文化、巴蜀文化、湖湘文化影響較深,黔東南則是有著內部認同的苗侗文化區。貴陽發揮“省會”的功能,將不同區域凝聚為貴州省的區域認同。《貴陽史話》說:“作為省城的貴陽對邊疆的鞏固,多民族的融合發展,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重心被迫向西南地區轉移,貴陽逐漸成為后方重鎮、西南交通樞紐,戰時經濟空前繁榮,經濟功能大為增強,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交通中心地位更加強化。”這正是貴陽“強省會”行動的歷史背景與現實意義。
人的聚集,形成經濟區;經濟發展,形成政治區,并隨之推行文化教育,影響周邊區域,從而形成文化核心區。貴陽“強省會”行動和,對形成全省域的融合發展、地域認同、文化自信意義深遠。
三、“文化貴陽”:深挖“五個文化”、推介“六爽”貴陽
貴州不沿海、不沿邊、不沿江,是全國唯一沒有平原支撐的省份,歷史上在以土地為貴的農耕文明、以流通為尊的工業文明兩大文明周期中長期落后。也因此,貴州長期處于“被描寫”的狀態,被遮蔽、被忽略、曲解是歷史的常態。“夜郎自大”“黔驢技窮”兩個成語,以及“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人無三文銀”一個俗語,塑造了貴州對外的“歷史形象”。
在《貴陽歷史文化叢書》中,處處可見打破“歷史偏見”的努力。叢書中《甲秀昌明》一書,即破除了貴州貴陽“文教不興”的偏見。在華夏科舉場上,貴州創造了“七百進士六千舉人”“三鼎甲(狀元)一探花”的驕人成績,可謂“俊杰之士,比于中州”。“君看縹緲綦江路,萬馬如龍出貴州”,是晚清名詩人趙熙對貴州明清人才輩出景象的一種贊美。貴陽作為省會,占據地理之要、文教之先,科舉榜甲,自當為首。三狀元中,曹維城、趙以炯分占文武二榜。
書中講明代的五個書院,以展現王陽明教育思想及其影響下的明代教育蓬勃興起;講三條狀元街,以呈現貴陽的科舉名流、甲秀盛況;講李端棻等賢人名士,以彰顯他們對促進中國古代教育向近代教育轉型所做出的積極貢獻;講抗戰時期內遷和新建的六所大學,以突顯貴陽高等教育從無到有的短暫興盛。
事實上,打破“歷史偏見”、重塑“對外形象”,是這些年來黔地各界的共識。黔地近些年來的具體的實踐,可總結為兩條顯性的路徑:一個名牌的打造,一個命題的踐行。
2005年發力打造的“多彩貴州”品牌,首次將有著“文化千島”的美譽、被稱為民族文化的宏大博物館的貴州,提煉為“多彩貴州”這一區域符號標識。經過多年的發展,引用武漢大學《“多彩貴州”品牌發展研究》一書的研究成果,“多彩貴州”是全國第一個省級文化品牌,經過品牌化、產業化、公益化的發展,品牌全面爆發,品牌觀念深入人心,品牌形象、影響力邁向國際化。“貴州”也由此成為“多彩貴州”。
與此同時,貴陽成功打造了“爽爽貴陽”城市品牌,且內涵不斷豐富:爽爽貴陽,貴在爽身。盛夏時節的貴陽,沒有驕陽似火,唯有涼意滿懷,陣陣清風浸潤身體的每個毛孔,猶如置身茂密林蔭之下,又似身處空山幽谷之中,盡享天然空調、生態氧吧的舒爽清涼;爽爽貴陽,貴在爽心。一方水土養一方人。跨越浩瀚的歷史長河,多元文化在這里交融,多彩文脈在這里激蕩;爽爽貴陽,貴在爽眼。貴陽是一個青山如屏、水鳴如琴、別有洞天的大山地公園、大森林公園,“溪瀑峽石洞城”渾然天成、“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共生;爽爽貴陽,貴在爽口。貴陽,一塊神秘又獨立的風味自留地,一座匯聚四方佳肴的美食博物館,山城的韻味和人情的意味在這里相互交織,酸辣的刺激與奇鮮的柔美在這里激烈碰撞,造就了千姿百態、千變萬化的人間風味;爽爽貴陽,貴在爽購。曾經“地無三尺平”的貴陽,早已架起了千山萬壑上的“高速平原”,隨著天塹變通途,“養在深閨人未識”的“黔貨”走出大山、“天生麗質難自棄”的“貴品”走向世界;爽爽貴陽,貴在爽游。貴陽無山不青、無峰不險、無林不茂、無水不秀,東西南北皆有美景,老幼中青各得其所。
“構建地方文化知識譜系”公認是貴州近20年來影響最大、被付諸實踐最多的文化命題。黔地藉此擺脫“被描寫”的被動狀態,走向“自己描寫自己”的自覺與自信。我們可以通過幾個時間節點、幾部代表著作,一窺該文化命題的踐行軌跡:2002年,錢理群教授以黔友的身份和戴明賢、袁本良、杜應國等黔人共編《貴州讀本》,第一次提出“認識腳下的土地”,重新“發現貴州”;這一主張,由貴州學者何光渝理論化為“構建地方文化知識譜系”的命題并于2005年正式提出。這一命題,引領了黔地文獻、文學、文史、文化等領域的同向而行、同向發力: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散文集《一個人的安順》;2016年,貴州啟動“前六百年未曾有,后一百年難再有”的大型文獻集《貴州文庫》……
2023年7月,貴陽啟動《貴陽歷史文化叢書》編纂工程,在“萬”“千”“百”“十”的時空維度里,深挖“紅色文化、陽明文化、民族文化、歷史文化、群眾文化”品牌,推介“爽身、爽心、爽眼、爽口、爽購、爽游”的“六爽”貴陽。
延伸閱讀:
《貴陽歷史文化叢書》的編纂以“尊重歷史,體現文化,注重協調”為原則,緊扣歷史性、文化性、系統性三大核心,以史為鑒,以文鑄魂,以系統為綱。叢書第一期按照“1+9”的編纂計劃安排,即總述卷1冊、分類卷9冊。
第一批推出《貴陽史話》、《山海滄桑》、《考古黔中》和《甲秀昌明》4冊。其中,《貴陽史話》作為總述卷,題材定位于貴陽貴安的歷史文化概覽,依靠考古發掘與歷史文獻,厚植千年筑城的歷史文化底蘊,按照歷史發展的主線,凸顯歷史發展的重要節點和特點,展示貴陽從遠古走來,發展成為現代化都市的歷史軌跡,把千年筑城歷史主要面貌呈現給讀者。《山海滄桑》題材定位為貴陽喀斯特地貌特色與地質變遷,凸顯構成貴陽歷史文化發展的獨特自然環境。《考古黔中》題材定位為貴陽貴安史前考古內容,通過考古遺存,綴連貴陽、貴安的人類活動史、社會發展史和民族融合史。《甲秀昌明》題材定位為貴陽貴安城市文教歷史,集中展現600年來貴陽教育的勃興、轉型及發展。
接下來,《心學圣地》、《金筑詩話》、《貴士名賢》、《多彩之風》、《筑城紅韻》和《六爽之城》等叢書分類卷將陸續出版。
記者 鄭文豐
編輯:劉慕軒
統籌: 蘇舟 編審: 汪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