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5日,“千年國樂 古韻今鳴”孔學堂古琴文化國樂推廣沙龍活動在孔學堂會議中心舉行。首批國家級非遺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瀞和琴社社長姚公白等浙派姚門與黔地的知名琴家現場演繹,為貴陽古琴愛好者帶來視聽盛宴,在裊裊古韻雅音中,物我兩忘,共赴一場古琴知音之約。
本次沙龍由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理事、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委員會(中國琴會)常務理事石驊導賞。
貴州非遺王兵古琴研究院院長、國際古琴學會理事付敏首先帶來由貴州著名琴家衛家理所作的《四月八》。這是一曲以貴州民族音樂為素材創作的樂曲,表現了每年農歷四月八日苗族同胞成群集隊,華服盛裝,載歌載舞歡度節日的場景。古琴曲節奏歡快,喜氣洋洋,展現了蘆笙陣陣、銅鑼采鼓齊鳴、此起彼伏的一派熱鬧歡騰情景。
青年琴人、深圳留白書社主理人郭偉程帶來古琴十大名曲之一的《白雪》,有“取凜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豐富的變音也是其特點之一,從各個角度描繪了雪的姿態。一曲終了,似見瓊花紛舞處,天地皚皚韻自悠。
西安碑林區姚門古琴非遺傳承人、國際古琴協會理事、西安琴會副會長、棲桐琴館創始人張志鑫帶來了自唐代就有名的琴曲《大胡笳》(節本),此曲音調上表現出蔡文姬飽受顛沛流離之苦,以及思念故鄉的惆悵之情,如訴如泣,引人深思。旋律中經常出現的變化音和半音進行,體現了蔡文姬既思念故鄉又不忍與幼子別離的矛盾的痛苦心情。曲調委婉悲傷,令人淚干腸斷。
貴州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副會長、古琴專業委員會會長、一琴堂主人洪波帶來古琴曲《憶故人》,泛音開頭,清新飄逸,使人于空山幽谷的寧靜之中油然而生思念故人之情,后幾段則以緩慢沉穩的節奏,綿綿不絕的琴音,抒發了思念故人的情深意切,感人至深。曲調纏綿悱惻,催人淚下。
來自浙江的琴家,原浙江昆劇團一級演奏員、浙江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杭州慧廬學社創立者蔡群慧帶來古曲《龍朔操》,這是取材于西漢“昭君出塞”的故事,以悲哀為基調,卻琴音優美清新,呈現了一個能歌善舞、光彩照人的昭君形象,在樂曲的開始與結尾部分深沉,表現了思念、憶想的情感和一層淡淡的哀傷。
復旦大學文學博士、現上海師范大學副教授徐梁帶來古琴經典《流水》,在古琴樸實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音聲之中,由動入靜進而物我兩忘,琴音內斂深沉不張揚,更富文人氣息,臺下觀眾更是如癡如醉,此刻臺上臺下是知音之間心與心的交流,似俞伯牙與鐘子期之間的情誼,撥動著今人的心弦,帶來無盡的遐思。
中國古琴學會會員、六合琴社社長張雪雁用絲弦琴演繹《平沙落雁》,這首流派眾多、流傳最廣的中國古琴名曲,意在借大雁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該曲以舒緩的節奏和清麗的泛音開始,描繪了秋江上寧靜而蒼茫的黃昏暮色;旋律一轉為活潑靈動,點綴以雁群鳴叫,充滿了生機和歡躍,最后一切又復歸于和諧恬靜,意境蒼茫恬淡而又生趣盎然。
貴州古琴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貴州播州古琴研究會名譽理事,來自貴陽花溪的本土琴家王柏,用自己所斫古琴帶來《秋宵步月》,此曲寫在秋高氣爽、明月高懸的夜晚漫步于庭院,心境閑逸而舒暢,有超然物外之境。琴音更是剛柔相濟,緩急有度,從容灑脫,有行云流水之趣。
青年古琴演奏家、深圳市古琴昆曲研究會會長、深圳“谷風?溪山琴院”及“霽塵琴院”創始人,畢業于貴州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民樂系的本土琴家羅紫涵帶來讓人耳目一新的《楚歌》,在“憶別”“泣別”的曲調中,抒發英雄末路、意氣消沉的感慨,音調不斷發展變化,最終把全曲推向悲劇的高潮。雖沒有征戰沙場的殺伐與金戈鐵馬的戰爭場面,卻又能讓人感受到氣貫如虹的氣勢。
精彩的演繹受到臺下觀眾的熱愛,大家凝神靜氣,安靜地細細品味每個古琴音中的韻味和內涵。演出結束,但全場意猶未盡,一位曾經戎馬一生的原廣西軍區副司令員周平將軍,如今的琴友受邀上臺,為大家彈奏一曲《鷗鷺忘機》。
最后,在聽眾的熱烈期盼中,著名古琴家姚公白先生為大家彈奏一首古樸典雅的《洞庭秋思》,在姚先生精湛細膩的演繹下,活動圓滿畫下句號。
據了解,古琴,這一古老而又高雅的藝術形式深受當下群眾喜愛。為進一步傳承古琴文化,12月14日,貴陽孔學堂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成立,同日,浙派姚門古琴傳習所掛牌。接下來,孔學堂將以名家工作為載體,深入挖掘古琴所蘊含的文化精髓,搭建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古琴學術探討、文化交流、產業互助的平臺,助推中國古琴文化事業發展。
記者 舒銳/文 覃偉/圖 丁新烜/視頻
編輯:張益豪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