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由國際儒學聯合會、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主辦的“儒學大家談”之“中國心學的國際傳播”學術研討會在貴州貴陽成功舉辦。期間,來自國際儒聯及部分高校的專家學者接受了媒體訪談,為中國心學的國際傳播建言獻策。
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秘書長、顧問聯絡委員會主任藍素紅介紹,“儒學大家談”致力于以儒學為主干的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播和普及,已經成為國際儒聯的品牌活動,已經在浙江衢州、河南鄭州、山西太原等地成功舉辦多次“儒學大家談”學術研討會,且每次均圍繞不同主題展開研討。另外,叫做“儒學大家談”其實是一語雙關,一方面指國際儒聯的專家、學者、顧問等大家;另外一方面也是指對儒學感興趣的愛好者。拆條中
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高等人文研究院執行院長王中江強調了陽明心學在國際儒學文化圈,尤其是韓國、日本、越南等地的深遠影響。他指出,如何把學術中高深的、專業化的研究轉化成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讓大家去學習、去了解、去掌握、去運用是研究儒家、研究陽明學的學者們需要去努力的方向。
王中江還點贊了孔學堂在結合學術研究與公眾傳播方面所做的努力。他說:“我覺得孔學堂做得非常好,一開始建立孔學堂可能就是把學術研究和學術傳播結合到一起,暑期或者日常活動中,很多傳統文化是面對公眾進行傳播的,我想這是一個重要的傳播方式。”
王中江認為,陽明學是世界文明、儒家文明中重要的一部分,怎么去傳播和重點傳播,還需要做很多工作。“一個還是要走向世界,要把陽明學更多地傳向世界,同時把西方對陽明的研究和解釋同時也傳播到中國來。”王中江建議,“比如說,孔學堂可以去寫陽明學世界傳播史、世界陽明學史。另外,陽明學在世界上是如何被接受的?如何在社會生活實踐中發揮作用,也可以去做一些研究,全方位用不同方式進行傳播,陽明學的影響力就會更大。”
在王中江看來,陽明學絕不只是一個學院派的學問,也不是一些弟子跟著陽明去學他的學問的一個行為,陽明學始終面向的是社會核心問題。他舉例道,每個人過好生活,需要經濟、物質方面的條件,同時還要滿足精神生活。“陽明心學里面不僅講‘致良知’‘知行合一’,關鍵還要自己去驗證這些人生真理,它是一個生命的學問,深入了到內心中,陽明心學不僅培養弟子,他的精神可以稱之為‘人類的教師’。”王中江說。
中國傳媒大學區域國別傳播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周亭探討了人工智能對儒學的國際傳播帶來的影響。從語料提供的角度,周亭認為,在國際輿論場上儒學要有能見度和存在感,人工智能技術可以為此賦能。她解釋道,人工智能可以大大提升生產效率,生產出多模態的產品,可以是文本、圖像、音頻或視頻。同時,還可以精準對用戶進行畫像,在不同平臺上接觸到儒學的用戶們特征是什么樣?媒體使用習慣是什么樣?媒體偏好是什么樣?……基于對用戶畫像,可以精準給不同用戶推薦他們有可能感興趣的內容。雖然有眾多益處,但人工智能也有弊端,她說:“這種智能算法實際上限制了我們接觸外部世界的更多可能。儒學的精準推送也可能帶來信拆條中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黨委常委、副校長、教授鄭承軍表示,中國心學的國際傳播是個既古老又嶄新的話題。中國心學源遠流長,歷史深厚,當下也有創新型發展、創造性轉化,國際傳播則是個嶄新的話題。在中國心學的國際傳播中,鄭承軍認為,首先要注重傳統守正,第二要創新。他說:“中國心學傳播首先是要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國際,同時也要看到國際上是怎么認識我們的,有一個雙向的交流和雙向的奔赴。”
面對人工智能與全球變局的雙重影響,鄭承軍提出,第一要擺正立場,第二一定要有跨文化共情的本領,“必須讓別人聽得進去、能聽得懂,而不是說你傳你的,我干我的,必須是一個雙向的交流。中國心學的國際傳播一定要做到跨文化共情,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把我們的道理講明白。”當下世界的社會環境中如何做到精神不內耗,如何找到心靈的港灣,這些人類共同的命題,為跨文化共情找到了前提條件。
在當今人工智能日益滲透社會各領域的背景下,鄭承軍指出,國際傳播領域應該重視人工智能。他主張,我們不能把AI變成人類的對立面,而要把它變成聰慧的助手,為國際傳播賦能。
記者 舒銳/文 趙松/視頻 曾玉璇/剪輯
編輯:張益豪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