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孔學堂香禮文化非遺課程在孔學堂六藝學宮禮教室舉行,吸引了10余組家庭參與。通過講解與實踐相結合,大家在禮儀的熏陶和文化的傳承中了解到香對身心健康的獨特意義,不僅是一次文化探索,更是一場親子間的美好互動。
香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歷史進程中,圍繞各種香品的制作、炮制、配伍與使用而逐步形成的一系列物品、技術、方法、習慣、制度與觀念,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內涵豐富、特點鮮明。
活動由“習禮以立”“行禮拜孔”“游覽參觀”“古法制香”“親子分享”等環節組成。“禮是萬本之源,習禮以立。中國有句古話‘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萬事萬物要講‘禮’。”在活動現場,專業的香禮師首先詳細介紹了習禮修儀對于一個人的重要性,并且向大家著重講解了“揖禮”,“揖禮”分為天揖禮(大揖禮)、時揖禮、土揖禮、特揖禮、旅揖禮、旁揖禮。其中,天揖禮(大揖禮)是最高規格的拜禮,雙手相疊,舉于頭頂,彎腰90°,可以向圣賢、祖先、父母行此禮。大人和孩子們一板一眼認真學習,體驗著中華文化的優雅與敬意。
隨后,大家走進大成殿,面對至圣先師孔子石像,四拜行大揖禮,向先賢表達最崇高的敬意,家長和孩子更是在學禮、知禮、行禮的過程中一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共度美好時光。大家還一起走進孔子展覽館,了解孔子所處的時代,每塊展板帶著大家回望歷史和文化,在講解員的詳細科普中,大家深入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跡,學習領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香文化起源于殷商,初步成形于秦漢,興盛發展于宋代,沒落于明清,回歸于當下。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香藥同源”,熏香在傳統中醫中一直被視為重要的養生保健方式,香通過口鼻、毛孔等作用于人體,燃香也具有一定能量,對人大有益處。其中,香丸是由各類香料、香粉配比加上蜂蜜糅合而成,香丸的香氣可以舒緩情緒、放松身心,幫助減輕壓力等。豐富的知識讓大家對香背后的文化與哲學有了更多了解。
來到了重頭戲制香環節,香藝師介紹了沉香、奇楠、檀香、丁香、龍腦等香材,并且把實物一一傳給在場嘉賓,讓大家細細品聞,或清新飄逸、或甘甜濃郁、或層次豐富,幽幽香氣更具文化底蘊。
在實踐環節,大家開始動手制作古法香丸,用勺子把各類香材小心翼翼取粉、稱重,慢慢混合攪拌,讓香氣融合,加入煉蜜,揉成泥狀,再上手搓成一粒粒小丸子,讓溫熱的掌心加熱,讓香氣更好揮發,最后,再包上金箔,好看好聞的香丸便火熱“出爐”,每一個步驟都充滿儀式感。視覺、嗅覺、聽覺、觸覺,大家在動手制作中深入了解香材的特性和功效,感受不同香材之間的相互融合與協調,每一顆香丸都凝聚著大家對傳統文化的敬意,在專注地一步一步的親手制作過程中,大家沉浸體驗,不僅感受到了古法傳承的香文化之韻,還體驗到了非遺技藝的獨特魅力。
聞香探秘,在這場與傳統文化的美妙接觸中,大家都一致好評。楊女士說:“在制作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好像每一步都很著急,這堂課也告訴我要慢下來,不要浮躁?!备吲空f:“從中醫的角度講,香道是一種健康養生的方式,非常符合現代人的快節奏生活。今天的活動還是一種享受的過程,以香修性,這是老祖宗留下的瑰寶,當代年輕人有責任和義務去傳承發揚。”帶著孫子來的張玲一家是孔學堂的粉絲,參與過很種活動。對于此次活動,爺爺表示:“學到了很多傳統的文化,很有意義!”小朋友們也收獲滿滿。
親手制作香丸,不僅具有手工藝活動的樂趣和實用性,更是一種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精神體驗。香文化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歷經千年的傳承與發展,親手制作香丸,是對這一傳統文化的直接傳承與弘揚,通過制作過程中的每一個細節,大家深刻感受到了祖先們的智慧與匠心,更加珍視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期待和更多傳統文化愛好者們在下期香禮文化課程相見!
記者 舒銳/文 張晨/圖 張強/視頻
編輯:張益豪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