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與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簽約暨“貴陽孔學堂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啟動儀式在孔學堂中華文化國際研修園舉行。
古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姚公白,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黨委書記、主任戴建偉,貴州省對外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何京,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執行院長楊玉娟,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黨委委員、副主任肖立斌,貴州省民族管弦樂學會會長侯盛芝,貴州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副會長、古琴專委會貴州琴會會長洪波,貴州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學會秘書長楊敏,貴州省畢節市古琴協會常務副會長羅虎等出席儀式。
活動在貴州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古琴家的精彩表演中拉開序幕。古琴弦歌《暗香》及古琴重奏《酒狂》依次奏響,婉轉悠揚的琴聲,瞬間把現場觀眾帶入靜謐悠遠的古典意境。
活動首先由戴建偉主任,楊玉娟執行院長分別致辭。
戴建偉指出
孔學堂自2012年建成以來,始終不遺余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聚焦教化、研修、傳播三大功能,著力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高地、學術重地、交流基地,逐步形成“四禮”“四節”“四公益”三大公益品牌。同時,始終將推動陽明文化轉化運用擺在突出位置,以“孔學堂傳習社”“大成心境”等為品牌積極推動創新創造。
戴建偉表示
此次與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簽署的戰略性合作協議,是孔學堂多年來在推動與北京大學等國內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文化機構的合作成就之一,孔學堂目前已與33所著名高校和科研文化機構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今后將繼續以學術交流、人才培養、項目合作等為主要內容,與各院校及科研文化機構共同探索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推動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
在介紹孔學堂成立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時,戴建偉指出,琴,作為文人四友之一,不僅是音樂藝術的瑰寶、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是承載著中國深厚歷史底蘊、哲學思想與人文精神的文化符號,亦是古代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及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故古代有“以樂代藥”的說法。由于古琴獨特的“悅心”效果,故其歷經三千多年依然盛行不衰。500年前在貴陽龍場悟道的陽明先生在其著作中也曾多次提到古琴,王陽明如此喜愛、推崇古琴,正是因為古琴的中和之音可以涵養本心、拓展良知,可以引導內心趨于平和,回歸自然。從這一層面來講,古琴與陽明心學朔本同源。12年來,孔學堂大力傳播與推廣古琴文化,共舉辦公益講座古琴主題28場,古琴專場音樂會10余場。隨著孔學堂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的成立,孔學堂將以名家工作為載體,深入挖掘古琴所蘊含的文化精髓,搭建在全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古琴學術探討、文化交流、產業互助的平臺,助推中國古琴文化事業的發展。
楊玉娟表示
貴陽孔學堂是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陣地,也是傳承儒學智慧、傳遞文化自信、推動文化交流的典范。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也一直以文化傳承傳播為己任,以文化藝術創新發展為目標,致力于通過“大網絡、超鏈接、強應用”的建設理念,打造高能級的協同創新平臺,發揮新型智庫的功能,側重技術轉化與成果落地,在保護和推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方面不斷探索,助力國家文化與科技高質量發展。兩家單位攜手合作,是學術資源與實踐力量的深度融合,也是為中華文化復興貢獻智慧與力量的重要一步,期待通過資源共享、文化交流與優勢互補,共同在傳統文化的研究、傳播、教育等領域取得新突破。“貴陽孔學堂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的成立,更是對古琴這一傳統藝術形式的深情守護,也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一次成功實踐,將進一步推動古琴藝術的保護、研究與推廣,為優秀傳統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生提供更多可能。
隨后,楊玉娟執行院長與肖立斌副主任分別代表北京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研究院和貴陽孔學堂文化傳播中心簽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以孔學堂古琴名家工作室的成立為切入點,開啟為期三年的戰略合作。
孔學堂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啟動儀式上,宣布了“孔學堂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顧問及首批專家委員會名單、秘書處成員名單。孔學堂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顧問由古琴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姚公白、丁承運擔任;香港大學哲學博士、香港城巿大學中文及歷史學系高級導師、中國昆劇古琴研究會理事、瀞和琴社副社長張為群任秘書長,貴州省民族管弦樂學會彈撥會學會副秘書長陳夏蘭任執行秘書長。貴陽孔學堂研修部部長龍華為各位專家委員代表頒發了聘書。
隨著“3、2、1”倒計時開始,姚公白、戴建偉、何京、楊玉娟、洪波五位嘉賓共同宣布:“貴陽孔學堂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正式啟動!
隨后,戴建偉、姚公白還共同為“貴陽孔學堂古琴藝術名家工作室”首批工作室揭牌,姚公白、丁承運兩位顧問率先掛牌成立工作室。
當天,參加啟動儀式的還有浙派姚門古琴藝術家,貴州省民族管弦樂學會、貴州省音樂家協會古琴學會、畢節古琴學會代表,以及孔學堂溪山琴社社會學員、省老年大學古琴班學員、古琴愛好者等100余人。
記者 吳宇/文 楊才江/圖 張強/視頻
編輯:張益豪
統籌:汪東偉
編審: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