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省會城市,在全省旅游中除了承擔集散樞紐的作用,還能做些什么?
貴陽正在示范,作為全省旅游的“會客廳”,省會還能讓游客留下來。
據貴州日報報道,截至11月13日,貴陽龍洞堡國際機場2024年旅客吞吐量已經達到2002.24萬人次,恢復至2019年的104.08%。
作為大多數省外游客進入貴州的第一站,游客數量增加對于貴陽而言,是機遇也是挑戰。與黃果樹大瀑布、小七孔、梵凈山等貴州“黃小西吃晚飯”六大“頂流”景區相比,貴陽“頭頂”的旅游光環似乎稍顯暗淡。
然而,貴陽正展現省會擔當,找到將“流量”變為“留量”的破題之道。
11月30日,參加“冬游貴州 別樣澎湃”2024 全國主流媒體貴州文旅行的媒體團走進貴陽,探尋貴陽旅游走紅的秘訣。
來貴陽CityWalk是其中一個重點。貴陽城里城外皆有真山真水,文脈深厚,有新潮的玩法,還有年輕人追求的自由、松弛的氛圍。從到“紅飄帶”感受高科技加持下的紅色文化“頂流”,到黔靈山公園看噘嘴賣萌的“網紅猴”;從到不要門票的“路邊音樂會”加入大合唱,到賽博朋克氣息滿滿的青云市集品嘗各色美食,再到甲秀樓懷古、青巖古鎮變裝拍寫真……貴陽,正在變得越來越好玩,成為主人客人和諧共享的“會客廳”,讓省外游客先看到“爽爽”的貴陽,再以多元的城市內核,輸出“多彩貴州”從貴陽開始的初印象。
11月30日晚,一位歌手在青云市集演唱,吸引數百名游客駐足聆聽。
一組數據可以佐證貴陽旅游的魅力:馬蜂窩與中國旅游研究院推出的《2024爽爽貴陽新玩法寶典》顯示,品質化、多元化相結合的深度在地體驗,城市玩法與山地玩法兼具的可玩性,讓貴陽作為避暑旅行熱門城市的口碑持續上漲,游客在貴陽平均停留時間延長為3天。同時,2024年暑期前往貴陽的年輕游客比例顯著增加,90后和00后占比高達76.6%,較2023年同期增長近6個百分點,“美食“和“玩法”是他們出行前關注的核心。
貴陽被低估的文化底蘊
作為中國首個被認證的“國家森林城市”,每當被提及,貴陽往往以山水面目奪人。然而,若想讀懂貴陽,可以先嘗試讀懂甲秀樓。
甲秀樓的緣起,可以追溯到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時任貴州巡撫的江東之為治理南明河水患,培興文教,創建甲秀樓。他的初衷是希望貴州“科甲挺秀”,即科舉考試中多出人才,鼓勵貴州學子們勤奮學習,建功立業,改變當時貴州人才稀少的局面。說來奇怪,貴州在未建甲秀樓之前,沒有出過狀元,甲秀樓建成后,人文蔚起,向學之風日盛。據南明區檔案館整理,明清兩代貴州“人才秀甲天下”,以“萬馬如龍出貴州”之勢,創造出“一武兩文三狀元”“七百進士六千舉人”的驕人成績。
甲秀樓位于貴陽市區,承載著貴陽的歷史和文脈,是CityWalk貴陽的一個重要點位。
步入甲秀樓,古風雅韻撲面而來,甲秀樓的長聯也值得考究。
“五百年穩占鰲磯,獨撐天宇,讓我一層更上,眼界拓開。看東枕衡湘,西襟滇詔,南屏粵嶠,北帶巴夔,迢遞關河……”這一長聯出自清代貴州進士劉韞良,據貴陽地方志官網介紹,他寫下的這206字《甲秀樓長聯》,與昆明大觀樓長聯、成都望江樓長聯,鼎足而立,是中國名勝古跡三大長聯之一。《甲秀樓長聯》的上聯描述的是貴陽及甲秀樓的地理位置,下聯主要是寫貴陽的歷史沿革,由此可以了解貴州的人文、地理和歷史。
而位于貴陽市郊的青巖古鎮,是可以觸摸貴陽文脈肌理的又一坐標。
六百年前“調北填南”的浩大遷徙,讓數十萬來自今天江蘇、安徽、江西等地的軍民踏上戍邊征程,留在了黔中大地,成為“屯堡人”,并與世居本地居民共同孕育出了屯堡文化。青巖古鎮內,鋪滿青石板的街巷,由石塊砌成的墻體,皆是貴州屯堡文化的真實寫照。
青巖古鎮始建于明洪武十一年,明朝廷在青巖設軍屯堡,至今已有六百多年,是貴州省四大名鎮之一,成為研究貴州歷史、了解貴州文化的重要窗口。
“青巖古鎮是一個動態、開放、活化并持續演變的文化空間。”11月30日,貴陽青巖古鎮風景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黃靜向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介紹,這座古鎮數百年間經濟、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從未停止,既有來自中原,江南的漢族文化,又有貴州的布依、苗族文化,此外還匯集了諸多省份的建筑文化和飲食文化,至今仍然居住著數千名漢、苗、布依族原住民,文昌閣、萬壽宮、狀元故居、趙公專祠等明清古建筑群、“小青瓦雙重檐”特色的民居漸次排開。
11月30日,在青巖古鎮拍攝寫真的游客。
然而,青巖古鎮并非止步于傳統中,在注重保護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引入現代商業元素,搖身一變,成為旅游休閑街區。如今,游客可以在這里換上民族服飾拍一組寫真,也可以探訪明清特色石牌坊,參觀“云貴歷史第一位文狀元”趙以炯的家,嘗一嘗青巖鹵豬腳、糍粑稀飯、玫瑰糖……
與此同時,這座5A級旅游景區開始思考如何吸引游客過夜、破題當前古鎮面臨著同質化的困境。黃靜介紹,自2020年8月起,青巖古鎮便持續推出“大明志”主題IP活動,以沉浸式體驗為主,開啟青巖夜間穿越游模式,目前已成功舉辦“大明志·將軍令”、“大明志·英雄賦”、“大明志·俠客行”等系列夜游活動。
另一方面,青巖古鎮從今年起,將目光瞄準研學領域,試圖把握這一新興機遇。據黃靜介紹,針對冬季,青巖古鎮已策劃以“穿越歷史·尋味人文”為主題的研學活動,包括“小狀元的日常”“爭做小紅軍”“古韻青巖”“漫步古鎮,探尋非遺”“舌尖上的青巖”“識陽明·知行合一”六大垂類小主題。
青巖古鎮依山傍水,有風景也有煙火氣和文脈。
當前,貴州正大力實施紅色文化重點建設、陽明文化轉化運用、民族文化傳承弘揚、屯堡文化等歷史文化研究推廣“四大文化工程”。黃靜表示,青巖古鎮將繼續挖掘創新手段,積極傳播貴州文化,為文化傳承和發展注入活力。
打開紅色文化有頂流的新思路
從貴陽龍洞堡機場上空俯瞰,一條形似紅飄帶的巨型建筑鋪展在青山綠水之間,這一地標被不少網友標記為“打開多彩貴州的第一站”。
事實上,這是全國首個以長征為主題的全域沉浸式數字科技體驗館——“紅飄帶”,也是長征國家文化公園貴州重點建設區的標志性、引領性工程。
澎湃新聞在“紅飄帶”采訪觀看全域行浸數字演藝《紅飄帶·偉大征程》的多位觀眾,他們普遍用“震撼”來感嘆。
不同于常規的紅色劇目表演,《紅飄帶·偉大征程》采用了行進式觀賞方式,觀眾需步入不同的空間,逐步解鎖各個篇章所蘊含的歷史內涵。比如,在“血火洗禮”篇章,需穿梭硝煙,沖破敵人的封鎖線,仿佛正在親歷著血戰湘江那段激烈悲壯的戰斗歷程,而當穿越鐵索橋來到“砥礪征途”篇章時,可以用雙腳丈量紅軍“爬雪山過草地”的革命場景。
據紅飄帶講解員胡俊夷進一步介紹,在整場演繹環節中集合了AI虛擬交互、全息影像、全維度機械運動、虛擬現實技術、三維聲場等等前沿的科技手段,數字化全景再現長征之路。
“紅飄帶”中的全域行浸數字演藝《紅飄帶·偉大征程》,讓紅色旅游成為網紅打卡點。
來自貴陽當地小學六年級的黃子睿興奮地說,在場館內再次聽到教科書中熟悉的《七律·長征》時,內心涌動出了別樣的情感,這仿佛讓他對詩句的領悟又加深了一層。
“大家肩并肩,一同托起象征著長征勝利的巨幅紅旗,到了最后一個篇章時,再齊聲合唱《歌唱祖國》,這應該就是獨屬于我們中國人的浪漫吧。”來自重慶的游客李女士說,這是她初次感受到紅色文化與科技的巧妙融合,震撼之余,更多的是感動。
“紅飄帶”另一個網紅打卡點,是貴州首個8K電影級巨型LED球幕飛行影院演出的《紅飄帶·多彩飛越》,可以讓觀眾猶如親身飛行于多彩貴州壯美山河之上,讓觀眾在飛行影院全方位、全視角、全景領略貴州大美風光。
憑借數字化技術和創新手段,“紅飄帶”成功出圈,一舉成為貴州新晉網紅打卡地。據胡俊夷透露,自去年10月22日試運營以來,“紅飄帶”游客總數超100萬人次。2024年國慶期間,“紅飄帶”合計演出510場,接待省內外入園游客7萬人次,購票觀演游客達5.2萬人次,《偉大征程》單日最多曾演出11場,而《多彩飛躍》的演出場次更是高達82場。
夜貴陽的獨屬治愈DNA
“后來我總算學會了如何去愛,可惜你早已遠去消失在人海......”11月30日臨近晚上9點,初冬的泠風中,貴陽市區青云市集的人流仍熙熙攘攘,在中央廣場的一隅,歌手楊顥語站在小型舞臺上,專注演唱著《后來》這首歌曲。當旋律抵達高潮部分,臺下的觀眾也不由自主地加入合唱,隨著音樂輕輕搖擺,共同沉浸在冬日的浪漫氛圍之中。
11月30日晚,歌手楊顥語在青云市集接受澎湃新聞采訪。
這是楊顥語成為青云市集“路邊音樂會”歌手的第三年。2022年,青云市集運營公司找到楊顥語,邀請他成為市集的駐唱歌手,熱愛舞臺的他,沒有絲毫猶豫便答應了。在他看來,這里便是貴陽煙火氣最為濃厚的地標之一,能讓更多人聽到自己的歌聲是件榮幸的事。
青云市集是承載著貴陽城市記憶的“趕潮”打卡地。據天眼新聞報道,2020年依托城市舊改、退街入室等政策號召,貴陽將青云路街道上的青云燈飾廣場(原貴陽老針織廠)作為商業改造對象,對老街進行重新規劃和升級。歷經一年多的精心打磨,青云路一改昔日嘈雜無序的舊貌,逐步變成集餐飲、文創、娛樂為一體,宜居、宜商、宜游的綜合商業特色示范步行街。
今年1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第三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青云路步行街成為貴陽市唯一入選的街區。
事實上,不只青云市集,如今貴陽的“路邊音樂會”還開進了公園、湖邊、溫泉邊、城墻街角等,讓貴陽儼然成為了一座“愛樂之城”。
去年夏天,一場“0門票”“0舞臺”“0演出費”的路邊“野生音樂會”在文昌閣城墻下拉開序幕,經過一年的發展,“路邊音樂會”之風已席卷至貴陽各縣(區)。
11月30日晚上9時許,青云市集仍熱鬧非凡。
當路邊的音樂響起,過往的行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腳步,為歌聲駐足,他們輕聲跟唱,拾起純粹快樂。
于賽博朋克風格的燈火之下,青云市集的美食區匯聚了諸如烙鍋、鍋巴糍粑、豆腐圓子等貴州地道美食。人流如織,往來食客絡繹不絕,或坐或立,品嘗著“貴州味道”。與此同時,音樂聲在街區奏起,與空中裊裊升起的煙火氣息相映成趣,為夜貴陽增添了一份獨特的松弛感。
“不管你吃不吃辣椒,挑不挑食,你要是來貴州,貴州沒有一個東西不好吃。”2024年4月,網絡博主@喚俊來到貴陽之后,喊話全國網友。
從這一視角來看,作為全省“門戶”的貴陽,又有著和美景并重的美食,進一步增加了讓游客留下來的吸引力。
貴陽,正以它獨有的方式,撫慰著生活在這里或暫短停留為她停留的人們,也在不經意間,完成著全新城市印象的表達。
澎湃新聞記者 迪娜爾
編輯:汪東偉
統籌:吳亞鵬
編審:干江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