偉大轉折 勝利之光
■ 李 錦 解放軍報記者 朱宏博 通訊員 易恢榮
遵義會議的鮮明特點是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確立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創造性地制定和實施符合中國革命特點的戰略策略。這在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
中央紅軍長征路線,蜿蜒曲折,在黔北打結,又在黔北解扣。貴州省遵義地區就在結扣的中間。
深秋,遵義老城,楓葉正紅。在紅花崗區子尹路96號,一幢灰白相間、中西合璧的二層磚木小樓臨街而立,東側聳立著一棵老刺槐,蒼勁挺拔。86年前,黨中央在這里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成為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在最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紅色圣地,恒存史詩長歌。陳列館中發黃的史料、會議房間內古樸的桌椅,還有紅花岡、老鴉山上的戰壕遺跡,無不訴說著當年的形勢之危、鏖戰之急和突圍之喜。讓我們走進“轉折之城”,探尋砥礪奮進的力量。
“撥開了重霧,看見了陽光”
遵義會議陳列館,《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戰役前敵我態勢圖》前,一個7歲小女孩駐足觀望。
“17!18!19……媽媽,為什么藍色的圈圈那么多,而紅色的圈圈只有三四個?”
“因為當時敵人有40多萬,紅軍只有3萬。”
對于當時兵力的懸殊和形勢的緊迫,小女孩或許難以理解,但“藍多紅少”的視覺沖擊已令她深受觸動。
86年前,中國革命命懸一線。經過5天5夜的湘江血戰,中央紅軍從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到3萬多人。隊伍疲憊不堪,敵人窮追不舍。毛澤東、王稼祥、張聞天等人憂心如焚:“中國革命的道路不能再這樣走下去了,這樣下去是不行的。”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人們在勝利時認識了毛澤東,在失敗時更懷念毛澤東。”遵義市長征學學會專家曹旭告訴記者,戰場接連失利,過了湘江,又瀕于絕境,紅軍廣大干部、戰士不滿情緒明顯增多,這與前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形勢形成鮮明對比。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央政治局在遵義召開擴大會議,經過激烈爭論,作出選舉毛澤東同志為政治局常委等重大決定,解決了黨內最迫切的組織問題和軍事問題,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
“當時,疲憊的紅軍將士極度需要一場勝利來振奮士氣。新的中央領導集體沒有辜負期盼。”遵義會議紀念館副館長王志力介紹,短短數天的遵義戰役,紅軍官兵殲滅和擊潰國民黨軍2個師又8個團,斃傷敵2400多人、俘虜3000多人,取得了中央紅軍自長征以來最大的一次勝利。朱德曾快意作詩:“群龍得首自騰翔,路線精通走一行。左右偏差能糾正,天空無限任飛揚。”
“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有了舵手,就有了凝聚力和向心力。多年之后,周恩來談到遵義會議時表示,在萬分困難的時刻是毛澤東“扭轉了這個船舵,撥正了航向”。鄧小平也曾指出:“任何一個領導集體都要有一個核心,沒有核心的領導是靠不住的。”
“遵義會議的精神傳達到部隊中,全軍振奮,好像撥開了重霧,看見了陽光,一切疑慮不滿的情緒一掃而光。”劉伯承曾這樣回憶。
知所從來,方明所去。陸軍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曾參加了攻打婁山關的戰斗,在遵義會議期間擔任會議的警衛任務。黨的十八大以來,連隊全面建設取得許多新發展。在掛滿錦旗的榮譽室內,官兵們面向“軍旗跟著黨旗走”的紅色標語堅定表示:“維護核心、絕對忠誠,是我軍與生俱來的紅色基因、一往無前的勝利之本。在新時代的長征路上,我們堅決以黨的旗幟為旗幟,以黨的方向為方向,以黨的意志為意志,努力在強國強軍新征程上作出新貢獻。”
“真正懂得獨立自主”
一場秋雨過后,記者來到烏江上的江界河大橋。驚濤拍岸,峽谷轟鳴,兩岸壁立千仞,江面水霧彌漫。
1934年的最后一天,中央紅軍來到烏江渡口。面對怒吼的江水,“洋顧問”李德再次彷徨起來,他想改變黎平會議決議,提出紅軍不要過江,而是在這里建立臨時根據地,再尋找時機東進,與紅二、六軍團會合。他給出的理由是:“這是向(共產)國際報過,同意的。”
片紙千鈞重。一份寫在活頁紙上、4600余字的《(乙)遵義政治局擴大會議》手稿,是遵義會議陳列館的“網紅”文物。這是1935年陳云同志傳達遵義會議情況提綱的手稿,形成于遵義會議后不久從威信到鴨溪的行軍途中。
由于當時情況危急,遵義會議未能留下原始檔案文獻。這份上世紀50年代從蘇共中央接收的手稿,成為研究遵義會議的珍貴歷史文獻。
遵義會議后,年輕的中國共產黨扔掉“洋拐杖”,提出“中國革命斗爭的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實事求是、獨立自主地確定長征路線。中央紅軍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一路斬關奪隘,徹底粉碎了國民黨數十萬大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到達陜北。中國革命嘗到了獨立自主帶來的勝利滋味。
遵義會議后不久,陳云同志奉命離開長征部隊,幾經輾轉到達上海。之后,他前往莫斯科向共產國際匯報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情況。他介紹道,遵義會議糾正了第五次反“圍剿”最后階段與西征第一階段中軍事領導人的錯誤,“建立了堅強的領導班子來取代過去的領導人。黨對軍隊的領導加強了。我們撤換了‘靠鉛筆指揮的戰略家’,推選毛澤東同志擔任領導”。
1963年9月,毛澤東在會見外賓時說,從那之后,我們就懂得要自己想問題。我們認識中國,花了幾十年的時間。中國人不懂中國情況,這怎么行!真正懂得獨立自主是從遵義會議開始的。
“遵義會議作為我們黨歷史上一次具有偉大轉折意義的重要會議,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持走獨立自主道路、堅定正確的政治路線和政策策略、建設堅強成熟的中央領導集體等方面,留下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2015年6月,習主席在遵義考察調研時的話語意味深長。
走近歷史,感悟真理。火箭軍某旅發射六營營長楊京現地探訪遵義會議會址,通過視頻向官兵分享心得。他深有感觸地說:“開辟偉大道路,創造偉大事業。遵義會議精神啟示我們,實現強國夢強軍夢,必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
“而今邁步從頭越”
香稻三秋末,平田百頃間。秋日暖陽下,距茍壩不遠的花茂村,幾個孩童在田間歡樂嬉戲。86年前,紅軍在此留下遵義會議精神的星火。
望著紛至沓來的游客,花茂村黨支部書記彭龍芬笑逐顏開。她告訴記者,村里發揮茍壩會議紅色資源優勢,結合鄉村文化,發展特色旅游,開發古法造紙、陶藝制作等體驗項目,僅2020年就接待游客131萬人次,村集體資產大幅增加。“遵義會議紅色資源是我們身邊的一座‘富礦’,遵義會議精神不僅具有重大的歷史價值,更有重大的現實意義,是我們走好新時代長征路的動力源泉。”彭龍芬說。
2015年,習主席在遵義考察調研時指出,“我們要運用好遵義會議歷史經驗,讓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黨的十八大以來,遵義軍地聚焦精準扶貧,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黨員盡銳出戰,8個貧困縣、871個貧困村全部如期摘帽,92.22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告別了延續千年的絕對貧困,告慰了長眠在這片土地上的英靈。如今,鄉村振興已啟新程,新美畫卷在山鄉鋪展。
近年來,貴州省軍區繼承發揚遵義會議精神,大膽創新國防動員工作。他們充分發揮貴州大數據產業優勢,探索推動智慧動員建設,把“互聯網+”運用到兵員征集、民兵整組、潛力調查等工作領域,并加快推動國防重點項目,積極探索生產力向戰斗力轉化的新渠道。
“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寫作于遵義會議召開后月余。遵義籍“排雷英雄戰士”杜富國身上就有“而今邁步從頭越”的豪氣。他說:“從受傷到康復,我愈加地認識到沒有信仰的人生是沒有力量的。我決心在未來的征程上書寫新的人生篇章,不辜負黨的關懷和培養。”
日月經天,江河行地。烏江渡、婁山關、赤水河……一個個閃耀著遵義會議精神光輝的歷史地標,已融入黨和人民軍隊的光輝歷史。遵義會議精神必將永放光芒,也必將推動黨的事業不斷取得新的勝利!
相隔千里的約定
■胡瑞智 解放軍報記者 錢曉虎
這是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
一頭是遵義會議紀念館紅色義務宣講員孔霞,另一頭是陸軍第83集團軍某旅“紅一連”指導員鄭紀文。把他們連在一起的,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
“孔大姐您好,我是‘紅一連’指導員鄭紀文。我代表全連官兵向您和您的爺爺致敬!”視頻中,一句親切的問候,一個標準的軍禮,令千里之外的孔霞眼含熱淚。
1934年12月湘江戰役后,中央紅軍從長征出發時的8.6萬多人銳減至3萬多人。危急關頭,遵義會議召開,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紅一連”是跟隨毛澤東參加秋收起義的紅軍連隊,毛澤東親自在該連發展6名黨員,并建立全軍第一個連隊黨支部,開創了“支部建在連上”的先河。遵義會議期間,該連擔負警衛會議的重要任務。
“‘紅一連’是軍魂發源的地方,現在就讓我帶著你,通過鏡頭看看你們老連隊曾經警衛過的地方。”孔霞一邊說話,一邊拿著手機走進遵義會議紀念館。
沿著二層小樓的木質樓梯拾級而上,穿過回廊便看到當年的會場:一個不大的房間里,有兩扇嵌著彩色花玻璃的窗戶,天花板中央吊著一盞煤油燈,房間正中放著一張長條桌子,四周圍著一些藤椅,桌下還有一個炭火盆……
會場里的這些文物凝結著孔霞的爺爺孔憲權的心血。1935年,24歲的紅軍戰士孔憲權在婁山關戰斗中身負重傷,留在了遵義。新中國成立后,他成為遵義會議紀念館首任館長。那些年,他拖著一條傷腿,帶領同事跋山涉水,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收集整理相關文物和資料。孔霞受爺爺的影響,長大后成為一名紅色義務宣講員。
孔憲權、孔霞爺孫兩人的故事讓鄭紀文和戰友們為之動容:“你們傳承紅色基因、傳播紅色文化,我們踐行強軍目標始終對黨忠誠。相隔千里,初心一致。遵義會議精神早已融入連隊官兵的學習、生活和訓練中。”
“孔大姐,我也帶您參觀一下咱們的連史館。”鄭紀文把鏡頭移向一塊塊展板,上面詳細記錄著該連從革命戰爭年代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光榮歷史沿革。
“這個紅色搪瓷盤是遵義會議后不久,毛主席同連隊官兵一起就餐用過的紅菜盤。”在一個紅菜盤前,鄭紀文停住腳步說,“如今紅菜盤已成為連隊的傳家寶。”
結束通話前,鄭紀文請孔霞給官兵講幾句話。孔霞鄭重地說:“今天通過視頻看到大家,我特別高興。你們歷經調整整編19次、移防換防21次,爭做紅色傳人的熱情依舊、勁頭不減,希望你們攻堅克難,一往無前,爭做強軍先鋒。”
“謝謝孔大姐,我們一定立足本職崗位,扎實練兵備戰,提高打贏能力,在推進新時代強軍事業中再立新功。我們非常希望您能來連隊看一看,再給我們講一講遵義會議的故事。”
“好的,我一定去看望你們!”視頻那頭,孔霞愉快地答應了。
一位紅色文化傳人與一群紅軍傳人,有了一個美好的約定。
“行進中的紀念館”
■ 游勇 李錦 譚田
紅色是歷史文化名城遵義的基因,從1935年到2021年,時光流逝,遵義會議精神永放光芒。
“我們一直在思考和探索,新時代,我們應該如何講好遵義會議精神?”遵義會議紀念館館長陳松說。
遵義會議會址游客量大,但覆蓋面畢竟有限。為了讓遵義會議精神走進千家萬戶,遵義市創新方式與載體,變“等人來”為“走出去”,充分利用遵義會議紀念館主體陳列《遵義會議 偉大轉折》,比照遵義會議陳列館的設計和陳列,開展《長征與遵義會議》全國巡展活動。
巡展中,他們運用大量歷史文物、文獻、圖片資料、雕塑、繪畫、場景模擬等,以及聲、光、電等多媒體、數字化、信息化手段,為觀眾呈現一個“復制”的遵義會議紀念館,讓觀眾深入了解遵義會議的偉大歷史意義。
2016年7月以來,“行進中的遵義會議紀念館”走進北京、上海、浙江、福建、江蘇、寧夏、陜西等地,各地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民間團體、學校紛紛組織前往參觀,自發前往的市民也絡繹不絕,參觀人數達400余萬。巡展活動被觀眾譽為傳承紅色基因的“流動講堂”。
遵義會議紀念館解說員莫歉說:“觀眾中有八九十歲的老年人,也有七八歲的小學生,他們對這段歷史都非常感興趣,對我們的展覽非常歡迎!”
巡展每到一處,都見證了當地干部群眾追尋“紅色足跡”的感人故事。在上海,當地一位老人連續多日來觀展,每天最早來、最晚走,帶著筆記本把展板上的內容一個字一個字抄寫了下來。
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展覽現場,一群大學生在此舉行入黨宣誓儀式。在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展覽現場,大學生王偉佳在留言簿上寫道:“兩萬五千里征途,一路荒原,一路沼澤,一路雪山,一路長河,難以想象這一路經歷了多少艱難困苦。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永遠鼓舞著我勇往直前!”
“我們準備用10年的時間,在全國大城市都展覽一遍。”陳松說。
編輯:汪東偉
統籌:吳亞鵬
編審:干江沄